“ 医生,我家娃平时也没吃多少糖,怎么还蛀牙呢?”这是家长在儿童口腔科门诊最容易发出的困惑。其实,很多家长对“糖”的认知还停留在棒棒糖、巧克力上,却忽略了藏在果汁、奶茶、蛋糕里的“隐形糖”。
今天,咱们就谈谈3个常见的护牙误区,帮娃远离蛀牙,让家长减少焦虑!

5岁的小宇每天要喝2杯鲜榨橙汁。他的妈妈认为,喝橙汁比喝奶茶健康多了。结果检查发现,他满口乳牙都有龋洞!
根据《减少游离糖预防龋病专家共识》指南,游离糖不仅包括添加糖(奶茶、蛋糕里的糖),还包括蜂蜜、果汁、浓缩果汁里的糖。这些糖虽然看似“天然”,但进入口腔后同样会被细菌分解产酸,腐蚀牙齿。
而小宇的蛀牙,正是因为果汁中的游离糖频繁刺激牙面,加上喝完没漱口,给细菌“喂了大餐”。
1岁内宝宝别喝果汁;2岁以上的孩子,每天喝果汁不超过100ml(一次性纸杯半杯);喝果汁后请立刻用清水漱口;最好直接吃新鲜水果,而不是喝果汁。
6岁的朵朵,妈妈严格要求她每天只吃1颗棒棒糖,但还是查出患蛀牙。一问才知道,朵朵总把糖含在嘴里慢慢化掉,从早到晚分3次吃——这才是患蛀牙的关键!

口腔里的细菌每接触一次糖,就会产生酸,腐蚀牙齿20-30分钟。如果孩子一天摄入3次糖(比如早饭后一颗糖、午睡后一块饼干、睡前喝杯甜牛奶)。这样的 “酸浴” 多次上演,对牙齿的危害显著增加!
控制摄入糖的“次数”比“量”更重要!每天吃高糖零食(糖果、蛋糕、含糖饮料)不超过1次,且尽量安排在饭后,吃完立刻漱口。

最近家长圈流行给娃买“0糖0卡”饮料,觉得“没糖就不会蛀牙”。但有位妈妈带着7岁的乐乐来检查,乐乐每天喝2瓶无糖可乐,结果牙齿表面出现了白垩斑(蛀牙前兆)。
原来,很多无糖饮料虽然不加糖,但含柠檬酸、苹果酸等酸性物质,长期喝会软化牙釉质,导致“酸蚀症”。而且,甜味会刺激孩子对“甜”的依赖,反而让孩子更难戒掉含糖饮料。
最好的“饮料”是白开水!代糖饮料偶尔喝,使用吸管减少牙齿接触,喝完请漱口。
根据《健康中国行动》目标,2030年我国12岁孩子患龋率需控制在25%以内,这需要所有家长行动起来:
看标签:买零食时看“配料表”,如果白砂糖、果葡糖浆、浓缩果汁的成分排在前几位,请果断放下。
控频率:含糖饮料的摄入每周不超过2次,蛋糕、饼干每天最多1次。
勤护牙:每天使用牙线或牙间隙刷至少1次,使用含氟牙膏有效刷牙至少2次,每次不少于2分钟,睡前刷完牙后不再吃东西。去医院定期做口腔检查。
孩子的乳牙坏了会影响恒牙发育,所以千万别等疼了才后悔!从今天起,和娃一起“减糖”,让笑容更灿烂吧!